4月28日上午,学院在人文社科楼M115举办了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研究”为主题的第219期公共管理论坛。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正峰教授主讲,学院副院长汪文雄教授主持,学院80余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张老师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起源与内涵切入,追溯至苏格兰地理学家Mather的森林转型假说,阐释了森林转型是森林砍伐与恢复速率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人口增长率下降、农业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是其背后关键驱动。随后,他详细解读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即国家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变过程,涵盖土地利用类型和自然植被组成的总体格局变化,并进一步剖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的互馈机制,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促使土地利用形态发生趋势性转折,包括空间形态与功能形态的转变。
在区域农村居民点转型研究方面,张老师构建了“四维一体”的转型体系,从转型幅度、趋势、形态、强度等维度全面测度农村居民点转型情况。他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深入分析其近40年间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城镇建设用地的转换规律,揭示出居民点占用耕地数量由少到多再到部分还耕,以及居民点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长后下降又小幅回升的变化趋势,映射出政策调控与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驱动机制层面,他指出自然地理条件、区位交通条件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并通过构建模型验证了各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农村居民点转型的影响程度及其空间变异特征,清晰勾勒出农村居民点空间转型从自然条件驱动向政策制度文化驱动演变的脉络。
聚焦乡村工业用地转型,张正峰老师创新性地运用样带法,选取京津冀地区106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均GDP划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深入剖析乡村工业用地显性转型与隐性转型的空间分异。他通过构建乡村工业用地转型指数,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区显性转型指数越高,且呈现单中心空间分布;隐性转型指数则呈现双中心空间分布格局。张老师进一步从产业环境、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因素、人口因素等多维度深入探究驱动机制,指出政策变迁是乡村工业用地转型的重要先决条件,并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展现不同地区乡村工业用地转型的差异化模式与趋势。
在讨论环节,张正峰老师耐心解答了学院师生们提出的专业问题,现场气氛活跃,学术交流氛围浓厚。本期论坛,让学院师生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转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今后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学院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迈向新台阶。
嘉宾介绍:
张正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兼任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长期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土地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政策分析。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课题多项。在《Land Use Policy》《Journal of Rural Studies》《Habitat International》《中国土地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农业工程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第二届“中国高校青年土地资源管理学家”称号。
初稿:闵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