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公共管理学院于人文楼M108举办“幸福公管师生能力提升计划”第一期活动。本期沙龙以“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为话题,10余名师生上演现实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深度讨论。

排队打饭只能刷手机?林最豪同学展示了个人的“微时间管理清单”:通过英语背单词APP,将日均1.5小时的食堂排队、通勤时间转化为语言知识积累时段。郭灿同学则展示了“三色任务标签法”,通过红(紧急)、黄(重要)、绿(常规)三色标注实现任务优先级管理,配合番茄工作法提升学习效率。黄均然同学的“移动科研站”理念引发关注,他分享了在地铁上处理调研录音、整理文献的经验,现场演绎了“碎片时间变形记”。

樊林玉老师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强调“完整时间守护”原则:“我会把每天划分为三个两小时的整块时段,分别用于学生事务处理、学术研究推进和个人能力提升,中间的碎片时间则用于沟通协调等。”吴小龙以理工科研究经历为例,提出“实验间隙管理法”:在设备运行的20分钟空档处理数据整理,既避免等待浪费又保证深度工作时段不被切割。

在深度研讨环节,苏蓓蕾同学提出的“时间管理效能波动”现象引发集体共鸣。她坦言常陷入“过度利用-疲惫放弃-焦虑重启”的恶性循环,这一问题随即成为师生探讨焦点。丁艳华老师结合学生培养特点,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推行时间分层策略,将碎片时间细分为<5分钟(即时通讯回复)、5-15分钟(流程性事务)、15-30分钟(知识吸收)三类场景精准利用,实现时间价值的最大化;第二,构建执行闭环机制,通过日历表计划、四象限标注、完成度反馈形成“计划-执行-复盘”完整链条,强化时间管理的系统性;第三,实施微习惯养成计划,特别将每日运动纳入强制计划,“良好的精神状态才是最高效的时间管理工具”。

“幸福公管师生能力提升计划”将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每周主题沙龙形式搭建师生共成长平台,持续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助力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下次主题征集通道即将开启——学习工作拖延症破解、压力山大的情绪管理、职场软技能get...更多“幸福成长密码”等你解锁!
文字:樊林玉、张怡洁
图片:姜龙
审核:丁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