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下午,学院在人文楼M101召开“开学第一课”听课交流会。副校长王建鸿、学校职能部门领导、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各系主任及党支部书记、任课教师、院教学督导员、辅导员及教学秘书30余人围绕“开学第一课”的教学情况展开交流,深入研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会议由副院长汪文雄主持。
“开学第一课”听课是学校规范教学运行管理、强化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开学第一天学生学习状态良好,任课教师均提前到岗、精神饱满、备课充分,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以丰富生动的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融合。
老师们还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了热烈交流。大家认为,AI时代改变的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资源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不变的是教育的本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文关怀。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更加容易,学生的实践体验反而更为稀缺,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分析和反思,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着力提升其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而非依赖AI生成学习成果。老师们表示,教师需坚守教育初心,不断创新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和方法,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一方面,明确角色转变,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能力培养与引导的核心角色;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平衡教的好与学的好的关系,处理好传统知识传授与现代技术革新的关系。例如,在教学设计中运用 AI 技术整合多种媒体元素,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挑战性项目,模拟真实场景或实验环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实现师生同频共鸣,达成有效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将AI 工具视为课程助教,帮助教师更新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助力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副院长汪文雄表示,AI时代,课堂教学需改革以适应知识更新和学生自学能力提升趋势。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作为学习引导者,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融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还要充分利用AI工具减负提效,为课堂增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院长柯新利谈到,教师要有专业危机感,要直面AI挑战,重新反思角色定位、审视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应深入思考AI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师,一方面,要构建独特的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强化自身定位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还应牢记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情绪价值,培养他们向善品格,激励他们探索真理,勇于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成长。其次,要思考如何讲好一门课,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运用AI技术优化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另外,还要思考为什么要讲这门课,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交流与教学。
院党委书记周向阳强调,AI 技术只是工具,教师的思维和能力才是无可替代的核心。教师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主动拥抱智能时代,与 AI 携手同行,将人工智能新技术深入学起来、研起来、用起来,持续提升自身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新内涵,借助丰富的智能工具,积极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创造性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培养适应AI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副校长王建鸿结合当前学生就业现状强调,教师们应在AI时代背景下,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奋斗目标,坚守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重视AI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动教学改革迈向新高度,致力于培养具有 “一感四力” 的一流拔尖创新人才。


图文:薛 娟
审核:汪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