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news
学院新闻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举办教学工作坊,探索智能时代课程改革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10-29 编辑:薛娟 点击次数:65

10月23日,公共管理学院“智能时代《测量学》课程改革”教学工作坊在人文楼M221举行。本次活动由郭朝霞副教授主讲,共吸引了学院近30位教师积极参与。副院长汪文雄教授主持了本次工作坊的活动

活动伊始,汪院长介绍了开展本次工作坊的背景。他说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阻挡之趋势。《测量学》作为学院传统优质课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取得了一些成果。他希望通过郭老师的讲座,不仅能传授经验,也能给老师带来更多思考与启发。


郭老师主要从教学分析、实践创新 、未来展望三个层面介绍了《测量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理念、思路、措施与愿景。她首先对课程进行了分析,《测量学》是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园林三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已有50余年开课历史,是学院几代老师教学实践的积累。该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和“新”,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实践基础,又能构建未来学习的接口。

接着郭老师详细介绍了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做法,《测量学》课程团队以“三个中心”理念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创新。重视理论贯通,采用模块化、网络化的思想重构教学内容,她以“特征点的空间坐标及属性信息”教学内容为例,向与会教师展示了如何进行课程内容的拆分、重构与归纳、演绎,使之形成贯穿始终的理论知识主线。她专门举例说明了“问题式”教学的重要性。重视理论实践贯通,通过“两纬”“两经”的实施,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是以测量技术的演进为“纬”,以理论模块的叠加为“经”,从传统测量到全站仪测量,再到GPS测量和无人机测量,不断进行迭代演绎。其次是以教学的进程为“纬”,以多情境教学为“经”,不断延长教学链,不断提出新问题,提升实践的挑战度。重视高阶专业应用,以技能竞赛为桥,搭建起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教学、专业教学、科研拓展在内的课程网络体系,在专业场景中融通实践。面向未来,郭老师表示:《测量学》课程团队将克服困难,从三个方向推进课程改革,即推进无人机板块的教学内容更新、以知识图谱技术为抓手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的更新和打造多场景,专业场景的虚拟仿真教学环境。

在互动交流环节,参会老师纷纷发言,交流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曾晨老师认为:郭老师的讲座体现了“三个先进”,即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理念先进,尤其在师生融合方面很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她期待未来与《测量学》课程团队有更多的交流与融合。杨帆老师认为《测量学》课程历史悠久,在教学改革方面走在了前面,提供了范式,未来希望在课程知识图谱建设方面开展更多的探索与实践。李红波老师表示:课程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郭老师提出的项目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未来将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黄慧、宋钰和刘艳三位年青教师也分别就各自教学中的困惑与郭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学校督导组组长任宇华教授点评了本次工作坊,他认为本次工作坊很有意义,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思想的平台。他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希望有更多的年青教师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教研活动,在学习中锻炼提升;二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已成必然趋势,希望老师学会利用先进的技术与资源,适应智慧教学所需;三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建设中,希望老师能更多走出去,多看、多学、多思,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实践者。

汪院长在总结中指出:我院课程经过几轮建设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长远来看还存在不足,比如高水平教学奖项不足,全院省级及以上教学大赛奖项偏少。高水平一流课程的整体数量不足,以《测量学》还未建成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改革的力度还不足,在改革的意识、能力和措施等方面与学院的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要重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教材,最终的落脚点还在课堂,信息化时代如何提高课堂吸引率有待研究。二是要重视课程设计,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前沿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通过好的课程设计,才能真正作用学生身上,提高课堂的师生满意度。三是要多方筹措经费和资源,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教学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教育教学新生态。四是要加强AI赋能教育教学的培训与学习,积极应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发展需求,努力成为“金师”,建成“金课堂”。


文字:邓克英  

图片:薛

审核:汪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