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research
学术交流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公共管理论坛”第二百三十期——主讲专家:蔡立辉
发布时间:2025-09-24 编辑:方艳 点击次数:0

2025年9月18日,第230期公共管理论坛在人文楼M115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特邀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蔡立辉主讲,公共管理学院王家合教授主持。蔡立辉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风险及其治理研究”展开分享。

论坛伊始,蔡立辉教授从“辩证认知人工智能”切入,指出人工智能本质是“以人类集体智慧研发工具替代人类生产工作”,其“双刃剑”效应显著:一方面能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却引发“人机矛盾”,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中“效率提升伴随失业”的伦理困境,在人工智能时代更显突出。

随后,蔡立辉教授聚焦人工智能应用的核心风险,结合实例展开分析。在就业与分配领域,他以福建某工厂用机器替代80%工人、生产效率提升25%为例,指出制造业、服务业中大量重复性岗位正被替代,低技能劳动者面临失业危机,而高技能人才与普通劳动者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加剧社会不平等;在数据安全领域,他引用《2024人工智能安全报告》数据,提到2023年基于AI的深度伪造欺诈暴增3000%,钓鱼邮件增长1000%,个人隐私泄露与滥用风险凸显;在文化与伦理领域,“AI孙燕姿”翻唱、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等案例,揭示了AI创作的版权归属争议,而人脸识别误判、医疗诊断偏差等算法偏见问题,更对社会公正构成挑战。

针对上述风险,蔡立辉教授提出“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路径。他强调,需遵循“发展与安全并重”原则,构建“政府主导、科创主体担当、社会组织参与”的治理体系:政府要明确AI发展方向,完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加强风险监测;科研院所与企业需主动承担责任,强化技术研发与日常风险研判;同时要推动数据治理与算法伦理建设,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合理共享。他特别提到,人工智能风险治理需突破单一学科局限,依托“新文科”交叉融合优势,将信息技术与人文社科结合,培养复合型治理人才。

讲座尾声,蔡立辉教授与现场师生就“AI时代就业转型”“算法透明化”等问题展开互动,深入解答师生疑问。本次论坛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人工智能风险的认知,更为公共管理领域应对技术变革、探索治理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对推动我院相关学科交叉创新与学术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主讲人介绍:

蔡立辉,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广东省本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副组长,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论、应急管理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1项;在《政治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省部级采纳的研究报告9份;出版学术专著7部;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 2部;负责国家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共享课程各1门。

撰稿人:江冰

审核人: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