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吾性自足,性即理也。”每周二下午,在人文社科楼M101教室里,周向阳与一群满怀热忱的青年大学生们总是齐聚一堂,共同研读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经典之作《传习录》。这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对青年学子精神世界的深邃启迪。
《传习录》作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其深邃的哲学理念和实用的人生智慧,影响了无数学者与普通百姓。在这场共读活动中,周向阳与学生们一道,从书中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出发,探讨了在现代社会如何运用这些智慧指导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周向阳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解读了《传习录》的哲学价值,强调了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也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他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更是对社会和谐、国家治理的有益启示。通过对《传习录》的深入研读,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接着,周向阳结合具体的篇章,用“十讲”循序渐进,与同学们娓娓道来,并进行了生动的交流讨论。

周向阳与同学们现场交流(倪含荞 摄)
青年学生们也纷纷发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困惑,踊跃提问,分享感悟。公共管理类2302班崔科凡谈到,“读完《传习录》,我内心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总觉得人生有很多困惑,比如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活得更有意义,但《传习录》让我明白,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自己的心里。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让我特别有感触,以前总觉得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是两回事,现在才明白,真正学懂了的东西,一定会影响我的行动。就像他说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以前经常空想而不去做,其实并不是真正明白。《传习录》不仅让我重新思考了如何做人,也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来自文法学院的法学2202马瑞岐也总是准时参与活动,他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以前我总觉得做一些小善事没什么用,或者偶尔做点小坏事也无所谓。但现在我明白了,任何行为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性,小小的善举积累起来就是大德,而小的恶行也可能慢慢侵蚀自己的内心。我开始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助或者节约资源,虽然都是小事,但感觉自己离更好的自己更近了一步。”他们的发言,如同一颗颗跳跃的火花,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智慧的渴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据悉,《传习录》共读活动是学院每学期的“规定动作”,并被纳入学校“金种子”系列课程,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青年学子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对彼此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