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teaching
教育教学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学院开展“一流课程建设之我见”教学工作坊活动
发布时间:2022-04-07 编辑:王晓诺 点击次数:384

为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助力一流课程建设,学院于47日上午在人文M221开展以“一流课程建设之我见”为主题的教学工作坊交流活动,活动由副院长汪文雄主持。本科生院质量与评估处肖湘平处长、理学院曹敏惠副院长、学院土管系胡银根教授三位受邀领导和专家分别从一流课程的评审、申报准备及持续建设等角度与20余位教师就如何建设一流课程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讨论。

肖湘平处长以《一流课程质量要求与教学实践》为题,从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谈起,介绍了抓好人才培养的四项“新基建”——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材质量、技术水平,并从课程评审的角度重点介绍了线上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评审的观测点及建设要点。她谈到,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是教育最微观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问题,课程是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性的短板、瓶颈、关键问题,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 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她认为,建设一流课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师团队即是指挥家也是战斗员,每一门一流课程的建设都凝聚着团队教师们对教学初心的坚守、对三尺讲台的热爱,只要对教学研究抱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和精耕细作的精神,自然能够静待开花结果。

曹敏惠副院长从主讲教师的角度以《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要点及申报准备》为题,结合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心得体会,从一流课程标准、存在问题、设计与实践、申报要点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混合式一流课程网络评审要点,还通过长江雨课堂互动教学的形式让老师们感受到课程建以致用和以数说理的重要性。她认为,一流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一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思政性(思想性)和挑战度(学术性)。要以行导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的开展课程思政;要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通过变知识传授为能力提升、变传统灌输为奇思妙想、变应用性知识学习为创造性知识学习开展课程改革;通过教学学术和科研学术共促教师发展;通过信息技术、行为数据化、智慧教室开展智慧教学。

胡银根教授结合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生态经济学与绿色发展》的建设经验和多年教授该课程的心得体会,与老师们分享了一流本科课程从管理部门牵着走、团队教师结伴走、授课师生一起走的课程建设心路历程。他以风景园林专业的《生态经济学》SPOC教学为例,详细介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开展的学生课堂演讲+学生随机提问+教师总结点评的学生深度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过程。胡老师认为,课程教学过程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课程设计中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知识内化和学思结合来培养学生从看基础知识到找拓展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通过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

参加活动的老师们就一流课程建设的困惑进行了热烈讨论。汪文雄副院长表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一流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各专业负责人要将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重点,各专业教师要积极投入到核心课程的建设中,各课程负责人要系统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将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丰富课程内核,为打造理念新、课程优、教师强、课堂活的高品质一流课程而不断努力。

院长柯新利表示,一流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涵,也是当前本科教育的重要工作,每位老师要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领会课程建设的政策精神、明确课程建设的标准、厘清课程建设的思路、凝炼课程建设的特色,并强调这次活动既是学院一流课程建设的辅导会也是启动会,希望各系组织好一流课程申报。教学工作坊为学院教师提供了一个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的平台,学院的每位教师要以此次培训活动为动力,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携手共建一流公管、幸福公管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薛娟

撰稿:薛娟    

审核:汪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