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学院组织开展了新学期“开学第一课”听课交流活动。学校及职能部门的领导、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系主任、支部书记、辅导员等二十余人深入八个本科课堂进行随堂听课,并于当日下午召开专题交流会。
在交流会上,与会人员围绕教学设计、课堂互动、教学内容安排、课程思政融合以及AI赋能教育教学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任课教师讲课精神饱满、备课认真、教学内容设计合理、能够融合学科前沿、结合实际案例、注重价值引导。同时,听课人员也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在课程思政方面,应进一步加强融合的自然性和深度,避免“生硬融入”,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统一;在教学内容方面,建议更紧密地联系社会发展和行业应用,案例设计应力求具体、有层次、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抽象与复杂,适度提升课程的高阶性与挑战度;在课堂管理方面,需加强对学生注意力的引导,减少电子设备的干扰,通过提问、讨论、汇报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获得感。此外,还应积极利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增强互动与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教学技术应用。
副院长汪文雄结合听课情况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亟须深化改革。教师应主动参与AI赋能的教育教学培训,更新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院将通过开展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推门听课、集中磨课等系列活动,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院长柯新利在发言中强调,当前教育正面临与智能设备争夺学生注意力的挑战,必须颠覆传统教学方式,借鉴项目化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性与吸引力。他指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应体现人文关怀与情感连接,师生之间应建立有温度的交流,真正实现“以教促学、以学促成长”。
院党委书记周向阳在总结中表示,新学期伊始,要扎实推进教风与学风建设,保障教学秩序稳定有序。面对教学模式创新和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应做到技术赋能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

图片:罗雨佳
文字:薛 娟
审核:汪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