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学院在人文楼M101会议室召开202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题研讨会。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各系主任、支部书记、本科生院相关处室人员参加会议,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金晓斌教授应邀参会指导。会议由学院教学副院长汪文雄主持。
会上,各系负责人围绕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汇报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路径,对课程设置进行了重点阐述。参会人员从明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各类课程模块设置进行了热烈讨论。
金晓斌教授结合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从国家战略需求、教育变革趋势与院校特色发展三个层面展开分享,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改革思路。他指出,高校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浪潮,将技术思维融入课程重构,既要开设“AI+专业”交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智能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又要立足自身学科优势突出差异化培养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
副院长汪文雄表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各专业培养方案要强化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的有机衔接,重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资源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培育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实战型人才。
学院党委书记周向阳指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专业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吃透学校关于编制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精神,系主任、支部书记要细化落实修订原则,确保本系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思路达成共识。各系教师要强化系统思维,重新审视课程设置逻辑,避免简单增减课程,注重学生文史哲艺术基础素养,通过知识整合与能力重塑,制订以追求卓越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院长柯新利在总结讲话中提出三点工作要求:一是全院教师要树立“不变则退”的危机意识,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视为事关专业兴衰的关键任务;二是各系需构建宽口径、显特色、融智能的育人体系,精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能力矩阵,厘清培养目标-能力矩阵-课程模块的修订逻辑,确保课程设置精准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顶层设计平衡多方诉求,以挑战性、前沿性、跨学科课程重构知识体系,设置“眼前一亮的课程”“反映时代需求的课程”“体现学科先进性的课程”,以课程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跃升。

图文:薛 娟
审核:汪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