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8日, “ China’s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ition to bioeconomy ” 线上国际研讨会顺利举行,本次学术会议由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单位)与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IAMO)共同举办。
张安录教授作为本次会议主席进行开幕式致辞并介绍本次会议主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巴黎气候协定》,中国已将生物经济纳入绿色发展战略,因此生物经济的转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旨在讨论在中国向生物经济转型过程中,自然资源保护与发展之间的权衡,以推动未来可持续发展。
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五个议题展开:促进生物经济的国家政策和体制变革、生物经济下农民的行为变化与决策、应对生物经济中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生物经济中的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竞争与冲突、生物经济中的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会议共有五位学者做学术报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特聘教授赵敏娟教授介绍了1949以来自然资源功能的认知变化,从农业投入与产出两个角度分析了1949-1978年、1979-2015年、2015-2020年三个阶段的自然资源价值变化,并提出我国农业转型的挑战与建议。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获得者冯淑怡教授做了题为“Agricultural Extension and China's Land Fertility Conservation”的报告,该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农业系统需要一个多目标可拓系统发展新型农业推广模式,提高农户对化肥的使用效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并且指出构建多目标的推广系统时,确保粮食安全仍然是首要目标。来自爱尔兰农业部的金燕研究员以“A Paradox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n China: A Discourse Network Analysis of Public Mobilization on Weibo”为题,通过微博社交平台数据展示了社会各界对转基因作物的网络分析结果。我校公共管理学院蔡银莺教授和经济管理学院熊航教授分别做了题为“The status and effect of collective-owned farmland conservation via monetary compensation in China”和“The impacts of video-based extension on the diffusion of smart farming technologies: An RCT design”的报告,蔡银莺教授总结了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的现状与效应,讨论了土地税收、农业补贴与增减挂钩的指标交易三种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的效果与困境;熊航教授提出知识约束是目前普通农户采用先进技术的障碍,并以我国内蒙古两县节水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
会上,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农业经济和农村政策系首席专家Justus Wesseler教授,美国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的游良志研究员,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IAMO)的Lioudmila Chatalova研究员和孙战利研究员就以上汇报进行了精彩点评和深入交流。同时,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荷兰、巴西、爱尔兰、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中国等众多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参加。据悉,我院与IAMO于2019年签署合作备忘协议,本次会议是IAMO Forum 2021的一部分,本次会议对深化我院与IAMO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