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research
学术交流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公共管理论坛”第二百零四期 — 主讲专家:陈文胜
发布时间:2024-06-18 编辑:方艳 点击次数:48

6月14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文胜教授做客第204期公管论坛,在人文楼M115会议室为师生带来题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沿趋势与路径选择”的报告。本次论坛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家合教授主持。

                               陈文胜教授作分享

陈教授表示,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并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首先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沿趋势。陈教授详细梳理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并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沿趋势。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兴起,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深度应用,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无人机、卫星监控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力需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科技前沿的深刻变革、城乡结构的深刻变动、食物结构的深刻变迁以及乡村治理结构的深刻变化,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趋势。他强调,这些趋势不仅揭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和走向,也为未来的路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接着,陈教授指出了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多重结构性矛盾。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城市化相对减速等多重复合的宏观背景下,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集中反映出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全面小康向全面现代化的社会转型参加,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带来多重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包括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消费结构性变迁下的农产品短缺与过剩并存、现代化快速推进中的农民城乡双重困境等。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注重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确保各方利益的均衡。

最后,在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上,陈教授提出了市场导向与社会转型的双重视角。在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从业者需要不断进取、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在推进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找到适应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他建议,在顺应消费结构变迁上,应以大食物观为指引;在农业科技装备上,应建立区域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推手;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上,应以农民最紧迫的需求为导向;在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变革上,应留住乡愁为前提;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上,应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突破方向;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应实施“强县城”为战略。通过以上策略,助推中国农业农业现代化。

整场报告内容丰富、观点鲜明,不仅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的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其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

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5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文章20余篇;出版著作70多部,代表作《论大国农业转型》《论中国乡村变迁》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大国小村》等多部著作先后被翻译为英文、法文、阿拉伯文、哈萨克文出版;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研究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11人次、省部领导肯定性批示70余人次,15项成果进入国家或省委省政府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