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research
学术交流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公共管理论坛”第一百三十四期--主讲专家:李秀彬
发布时间:2019-12-09 编辑: 点击次数:284


12月7日上午8:3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秀彬做客我院134期公共管理论坛,在人文楼M115为全体师生带来了题为“从常态粮食安全观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主题报告,报告中讲到,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观,应是整体的食物安全观,其内涵包括粮食总量的安全、农产品品质安全、合理的粮农收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次报告由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柯新利教授主持。

李秀彬老师首先介绍了常态粮食安全观提出的背景——粮食领域的“四高怪象”,即高生产量、高进口量、高库存量、高补贴额。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通过粮食国内自给率和粮食库存安全系数来界定国家粮食安全。他指出以“粮食国内自给率”来确定“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和政策,是传统粮食安全观的反映。

随后李秀彬老师讲述了常态下战时思维的代价,他认为战时思维的资源环境代价较高,同时战时思维还会造成资源错配,一味补贴粮食生产,会影响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削弱我国的农业竞争力,土地资源的错配。他分析了我国目前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粮食消费总量还远未达到峰值;保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难度加大;存在粮食生产粗放化的迹象;实际粮食自给量已不足80%。

最后,李老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新时代的粮食安全观,应该是包括粮食总量的安全、农产品品质安全、合理的粮农收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立常态下的粮食安全观,在“藏粮于土”确保战略底线、完善国家储备粮制度的前提下,把食物供给的功能交给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家强盛才是粮食安全的最根本保证,建议粮食安全总量的量化目标,由自给率改为储备率。


 


【背景资料】

李秀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先后就读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理所、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土地变化科学工作组组长、《土地利用政策》和《地理学报》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在国内外刊物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编写多部专著。